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不容易的45分鐘

https://www.flickr.com/photos/venosdale/

從開始教這門課以來,一直在思考著,在每星期只上45分鐘的前提下,究竟能夠帶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內容或技能,對他們將來有沒有什麼樣的幫助。這切成小小單元的電腦硬體知識、軟體操作、軟體安裝步驟或現在非常夯所謂的「程式運算思維」或「大數據分析」等等,這45分鐘要上的東西可真是不少啊!

這火紅的青少年需要來點刺激的內容,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出他們對這門課的興趣,沈浸在學習的樂趣裡,有更多豐富的感受,並轉化成為源源不絕的研究動力。

以程式語言「Scratch」為例:

(1)   5分鐘:學生進教室到座位上,電腦開機並執行 Scratch。(順便點名並處理有狀況的電腦)
(2) 15分鐘:老師上課說明上課內容及範例下載操作。(學生資訊能力程度不一,需要說明)
(3) 15分鐘:學生個別或分組實作練習。
(4)   5分鐘:教師操作說明。(範例示範及引導說明)
(5)   5分鐘:學生分享學習成果。

從以上看來,這 45分鐘的教學過程看似順利,但實際在教學時,每個班級都不一樣。少數部分學生會卡關,無法突破障礙;有些學生 15分鐘的操作,5分鐘就可以完成,然後上網東看看西看看。大部份的學生都會按步就班的進行操作,而且會很快的想要完成,因為網路上有更多的東西正吸引著他們、點閱率超高的影片及遊戲等等,比Scratch更好玩的遊戲內容。身為教師在這時候如果稍微一不注意,底下學生就網路開戰了,這時教師的角色就很重要了,要適時的引導及提醒。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剛剛上面所說的流程,以學生的角度來說,他真的能進入所謂的自行深度思考,或咀嚼消化上課內容嗎?其實這樣的時間是不夠的。就課程的連慣性來說,不管是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分開單元來上課,單元之間有些關係,所以在教學上需要適時回顧及整理。目前的國民中學,把上課都切割成這樣的45分鐘,其實上課時間是很趕的,更何況還要有操作時間,每位學生的程度並不一,有些學生需要個別的指導才能融入上課情境。

所以試著把上面的教學流程稍微改一下:
(1)  5分鐘:學生進入教室,也許可以用圍成一圈的方式,老師學生可以面對面看見對方。
(2)10分鐘:回顧上次進行的活動與分享,讓學生養成主動發表意見的習慣。
(3)15分鐘:老師上課說明上課內容及範例下載操作。
(4)15分鐘:學生操作練習。

在國民中學的階段,資訊課不講技術,好像就不像資訊課了。然而,重要的是,學生能不能被「看見」,學生感受到被關心之後,會引發高度的自學習慣或上課興趣,這似乎不是技術的問題。另外,分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讓孩子能自由自在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氣氛的營造、持續的練習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