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買賣股票 ETF 好像不用付什麼錢,但其實這是個誤會。雖然買 ETF 看起來很方便,一次買進很多股票,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費用藏在裡面。
買進賣出要付手續費 (Transaction Fees for Buying and Selling)
就像你買賣其他股票一樣,買賣 ETF 也是要付券商手續費的。雖然現在有些券商推出低手續費或是免手續費的活動,但通常會有條件限制,而且不一定一直都有。所以,每次交易都還是會有成本的。
ETF 本身就有管理費 (ETF Management Fees)
ETF 不是免費幫你管理一籃子股票的。發行 ETF 的投信公司會收取「經理費」和「保管費」,這些費用會從 ETF 的淨值裡面扣掉,所以你可能不會直接看到這筆錢,但它確實會影響你的投資報酬。
以元大台灣五十 (0050) 這檔 ETF 來說,它追蹤的是台灣前 50 大公司的股價表現。元大投信會管理這檔 ETF,他們就會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雖然這個費用通常不高,但時間久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錢。
別只看交易成本,總費用率更重要 (Focus on the Total Expense Ratio, Not Just Transaction Costs)
除了買賣的手續費,投資 ETF 更要注意的是「總費用率」。總費用率包含了經理費、保管費,還有其他一些運營費用。這個數字越高,代表你持有這檔 ETF 的成本越高,長期下來會吃掉你的獲利。
因發股利而零成本的迷思 (The Myth of Zero Cost Through Dividends)
除了交易手續費和管理費,還有一種常見的誤解是「買 ETF 可以靠股利來達到零成本」。有些人認為,只要 ETF 發的股利夠多,長期下來就可以把當初投入的本金賺回來,等於是零成本投資。但這種想法其實有很大的問題。
股利是你的錢,只是換個形式給你 (Dividends Are Your Money in a Different Form)
ETF 發的股利,本質上還是從 ETF 持有的股票所發放的股息中來的。當 ETF 發放股利時,ETF 的淨值也會相應地減少。這就像是你左口袋的錢換到右口袋,總金額並沒有增加。
以元大台灣五十 (0050) 為例,假設你買入 0050 的價格是 150 元,後來它配發了 5 元的股利給你。你的確收到了 5 元的現金,但 0050 的股價也會因為發放股利而下跌,理論上會接近 145 元。你的總資產價值(股價 + 收到的股利)並沒有改變。
再投資的機會成本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einvesting)
有些人會說,把領到的股利再投入,長期下來就能複利成長。這當然是正確的,但這並不能說是「零成本」。你投入的本金還是在那裡,而股利再投入產生的收益,是你額外承擔風險和時間所獲得的回報,並不是無中生有。
別把股利當作免費的午餐 (Don't Treat Dividends as a Free Lunch)
股利是投資回報的一部分,但它並不能抵銷你的投資成本,更不能讓你達到真正的零成本。把股利視為降低成本的方式,可能會讓你忽略了 ETF 本身的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
沒有真正的零成本投資 (Conclusion: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Zero-Cost Investing)
投資股票 ETF 確實比自己選股方便,但絕對不是零成本。你還是要付交易手續費,ETF 本身也會收取管理費用。聰明的投資人要了解這些費用,並且把它們納入自己的投資考量,這樣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投資成本和預期報酬。最重要的是,投資人應該關注於你的投資標的,你總資產是否會跟著時間,繼續的往上增加。
記得,不要被「零成本」的說法誤導了!
(Remember, don't be misled by the "zero-cost" claim!)